不得不相信,這世界有許多事物是一開始便註定好的。
拿高中選組來說好了,雖然我的綜合能力偏向社會組,不過我最後卻選擇了自然組;如果當時的考慮和現在類似的話,那麼我便會選擇社會組,以外語學院為目標,現在可能也已掌握第二語言了。不過,如果當時選擇社會組的話,那麼很明顯的會是個與目前完全不同的人生:不僅學校、科系、老師、同學、出路等完全不一樣,連參加過的活動、留下的回憶、學習到的經驗等也會完全不同;加上認識的人不一樣了,這個blog的許多文章也會不同,也不一定會用現在所使用的這個暱稱,甚至連這個blog都不一定會存在。只是一個念頭的不同,卻造就了如此龐大的差別。
和朋友突然聊到,如果當初沒有選擇念這個系的話,那麼我們就不會認識、不會成為朋友、不會有任何互動、更有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一次面。不過相對來說,這也代表著我失去了認識其他人的機會:本來念甲系可以認識到A進而成為好朋友,但在選擇念乙系後幾乎沒有機會能認識到A,除非和A之間有任何意外的巧合(這種巧合純屬隨機,完全無法預測),不然我們就只是陌生人而已。
這種巧合的機率微乎其微,所牽涉到的變因多到不勝其數,粗略分析如下:
- 我們得生活在同個年代。
- 報名同一所學校的同屆入學考試。
- 報考同一個系。
- 都有參加考試。
- 都考上同一所學校。
- 都有來報到。
- 分發到同個班級。(若該系擁有複數班級)
要是其中任何一項不成立,那麼就不可能成為同班同學;換句話說,「我們能成為同學」本身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蹟,而這種奇蹟,是在所有人的決定經過相互作用下所產生出來的結果,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。要是當初入學考試時多寫對了一題、或是閱卷老師把分數評低了些,那麼我們的命運就很有可能擦肩而過,再次成為永不相逢的兩平行線。因為我們認識,所以那些條件都是成立的;也因為所有條件同時成立的機率是如此地渺茫,所以也更值得好好珍惜。
要是當時真的選擇了社會組,那會是什麼情形呢?嗯…其實我也說不準,不過呢,要是這篇文章屆時也能存在的話,可以肯定,文章的結尾就會變成:要是當時真的選擇了自然組,那會是什麼情形呢?